
大型聊齋俚曲戲《般陽橋》劇照。閆盛霆攝
中紅網山東淄博2019年2月1日電(閆盛霆、郗文嬌)“前面不遠般陽景,不炫炫衣巾,意難盡……”旋律響起,主角高大興得意洋洋地出場了。1月26日,大型聊齋俚曲戲《般陽橋》首場演出在山東省淄博市聊齋俚曲劇團拉開帷幕。
該劇改編自《聊齋志異·布客》,講述的是奸商高大興的故事。高大興坑蒙拐騙,無德斂財,折了陽壽,死難臨頭。經與前來捉拿他的鬼差一番交涉后,延了一個月的死期。自此,高大興決定棄惡從善,重新做人,留點念想在人間。于是,他耗盡家財,要為老百姓修座橋,這橋取名“般陽橋”。他從善修橋的義舉感動了閻王爺,閻王爺下赦令,留下大興一條命,讓他修完般陽橋,回報般陽河兩岸的父老鄉親。為此,他也得到了好報。該劇宣揚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倫理,警示人們積德濟世,覓求好報,弘揚社會正能量。
據聊齋俚曲劇團王世珉老師介紹,劇團自2018年1月開始創作,在劇本創作、作曲、配戲、演員學唱、導演導排等過程中,不斷修改、豐富,使該劇愈加完整,終至面世,舉行首場匯報演出?!棟閶羥擰方?019年聊齋俚曲劇團送戲下鄉的重頭戲。劇目已經進入新春戲會的節目單,觀眾可以在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二期間的淄川新春戲會上“一睹為快”。
聊齋俚曲傳承人、老文藝工作者陳倩表示,《般陽橋》用聊齋的手法,通過一個“鬼差”的點化把奸商高大興改造成行善積德的一個人,這個主題很有現實意義。聊齋俚曲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淄博的一張名片,也是淄川的一張名片。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支持,相信聊齋俚曲的?;ず痛謝嵩嚼叢接星巴?。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創新、不斷的去研究、不斷的去改造,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積極地往前走。今天《般陽橋》的首演便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據了解,短短幾年間,淄博市聊齋俚曲劇團在老藝人的帶領下,實現了由原先的說唱形式到集表演、唱念于一體的綜合舞臺藝術的華麗轉變,不僅挖掘、搶救了聊齋俚曲的曲牌音樂,還實現了由聊齋俚曲向聊齋俚曲戲的跨越發展。目前,藝術團有演員40余人,平均年齡63歲,年紀最大的演員已近80歲。劇團堅持每年至少推出一部新戲,已先后創作演出了《求罵》、《帶著奶奶做新娘》等10余部劇目,相繼榮獲第二屆山東“泰山文藝獎”三等獎、首屆山東地方戲新創作小戲展演二等獎、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山東省“星光獎”金獎等殊榮。2018年11月18日,在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的2018年山東省優秀莊戶劇團大賽中,劇團以俚曲小戲《丫頭大主任》在全省各地市推薦的49家劇團中脫穎而出,獲得“山東省十佳莊戶劇團”殊榮。這一榮譽的獲得是對淄博市聊齋俚曲劇團莫大的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