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8日的《作家文摘》報轉載了《黨史縱橫》雜志2018年第9期的一篇文章《周恩來“拍桌子”背后》。文中提到周恩來一生溫文爾雅、謙恭和善,很少發脾氣,但是為了革命成功和黨的前途,也曾幾次怒拍桌子。
作為周恩來總理的親屬,在他生前,有關他做的任何工作,我都沒有權利聽到、看到、知道。但是據我的母親王士琴生前回憶,伯父在家中也發過一次脾氣、拍過一次桌子。
那是大約在1957年的時間,有一個周末,父親周同宇(恩壽)和母親王士琴去西花廳看望伯父伯母,正好遇見伯父伯母的干女兒孫維世大姐帶著她的養女小蘭也到西花廳來看望兩位老人。中午,伯父伯母便請大家一起吃飯。
維世大姐的女兒小蘭當時才只有四、五歲,是個比較活潑調皮的孩子,哪怕坐在了飯桌前也手舞足蹈地,一會兒點名讓母親給她夾這個菜,一會又說這個不好吃,要吃別的菜,弄得維世大姐十分緊張,生怕孩子影響了伯父伯母進餐,只好集中精力圍著女兒忙來忙去,自己都沒顧上吃什么。
忽然,不知維世大姐什么地方做的不合小蘭的意,小蘭便不依不饒地又哭又鬧起來,還抬手打了維世大姐一巴掌。小孩子調皮不懂事,這在我們一般人看來可能低聲阻止一下就可以了,沒想到伯父卻發怒了。他“叭”地一下拍了桌子,十分震怒地對小蘭說了一句:“你怎么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伯父的聲音并不大,卻雙眉緊蹙,嚴厲的目光盯著小蘭,小蘭嚇得立刻止住了哭鬧,再也不敢撒潑了。
伯父一生都非常敬愛自己的兩個母親。一是他的生母萬冬兒,人稱萬十二姑,是淮陰知縣萬青選的女兒;一是他的嗣母陳三姑。
周恩來的父親周劭綱兄弟四人,周劭綱是老二。老四名叫周貽淦,是個聰明好學的青年,很受其父母的疼愛。1898年春周恩來剛出生不久,周貽淦患上了肺結核病,肺結核病在當時屬于不治之癥。周恩來的祖父十分焦慮,為了挽回小兒子的生命,他便寄希望于早已訂親的寶應縣陳家將女兒陳三姑嫁過來。這在那個年代叫做沖喜,人們認為這樣做或許會使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轉。然而陳家人卻又不情愿了,他們勸告陳三姑不要去嫁給那個得了肺癆的病人,他們說陳三姑可以向父親提出退婚的要求。陳三姑沒有同意。在100多年前的舊中國,一個女孩子一旦由家人給訂了親,就屬于對方家的人了,正所謂“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女人守寡后若終身不改嫁,名字會被載入縣志,村里還會為她立貞節牌坊。在陳三姑看來,女人的名節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據周恩來的堂妹周美娟后來回憶說:“當時陳三姑果斷地做出一個決定,她去托了人來給自己開了臉?!笨塵褪怯靡恢腫諾男〉督⒆傭鍆飛舷桿櫚娜廾穩?,使額頭變得干凈光鮮。這是女孩子出嫁那天必做的準備,開了臉就表示自己是新娘子了?!翱持?,陳三姑就這樣在沒有家人的陪伴下獨自一人勇敢地走進了駙馬巷周家的大門?!?/P>
不幸的是,陳三姑嫁入周家才半年,周貽淦就痛苦地離開了人世,時間應該是1898年秋天。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在封建社會,一個男子婚后沒有子嗣則為大不孝,在家族的譜續上也不能排在重要的位置。周恩來的祖父周起魁(又名攀龍,字云門)為了讓他心愛的小兒子能有后代,也為了讓陳氏日后有所依靠,便決定將才剛半歲的長孫周恩來過繼給周貽淦夫婦,孩子交由守寡的陳氏來撫養。所以周恩來后來介紹自己是“六月而孤,承嗣寡母陳?!保ā噸芏骼叢縉諼募分噸芫骼礎罰?946年9月,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團團長在南京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采訪時也如是回憶道:“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貽淦已去世,照傳統習慣,把我過繼給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撫養?!保ā噸泄駁呈紛柿稀?982.1,后文簡稱“1946年9月李勃曼采訪”)
陳氏從此擔起了撫養兒子周恩來的全部責任。陳家祖籍為蘇州甪直,后遷居到清江,最后定居于寶應。出身書香門第的陳氏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還是個才女,她14歲便能賦詩填詞(《周恩來早期文集》之《旅日日記》),她的書法和繪畫也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她喜歡畫美麗的白芍藥花,也會畫各種飛鳥,駙馬巷周家的女人都說:“天上飛的是什么鳥,陳三姑就能在紙上畫什么鳥?!保ㄖ苊讕昊匾洌?/P>
周恩來曾提到自己“小時候嬌生慣養,身體不好”(1964年8月周恩來對親屬講話,后文簡稱“1964年8月周恩來語”),母親照顧他十分辛苦?!壩蹤醵嗖?,扶持將護,君母備極劬勞?!保ā噸芏骼叢縉諼募分噸芫骼礎罰?/P>
待到周恩來4歲(虛歲5歲)時,陳氏便開始教他認字和背誦唐詩,“五歲從母教?!保ā噸芏骼叢縉諼募分噸芫骼礎罰┒酉不堆?,記性又好,學過一遍便不會忘。陳氏越發喜歡,以后又給他增加了講故事?!霸諼?歲時就常給我講故事,《天雨花》《再生緣》等詞唱?!保?946年9月李勃曼采訪)
周恩來5歲進私塾學習四書五經和學做策論等基礎國學,平時陳氏還要求他練習詩詞寫作。周恩來年紀雖小,卻已經能夠寫出很好的詩句了,連家中幾位平日里不茍言笑的伯父們看過后也都會頻頻夸贊他的文采?!壩啄曄鋇氖乃洳豢杉?,但他說那是頗得長輩們的贊許的?!保?946年4月《大公報》記者曾敏之采訪周恩來,后文簡稱“1946年4月曾敏之采訪”)當時的周家是個大家庭,各房兄弟都住在一起沒有分家。周恩來的大伯父、二伯父、三伯父、四伯父(胞伯)、五伯父、六伯父當時還都在淮安的府衙和漕運總督府做師爺。伯父們可憐周恩來從小失去父親(嗣父),對他一向寬容,從不批評他,得空時還會再多教給他一些文化知識。但陳氏對自己的兒子要求卻極為嚴格,“師暨諸父,憐其孤,輒少寬假,而慈母則督之綦嚴?!保ā噸芏骼叢縉諼募分噸芫骼礎罰┏率喜喚鱟約褐杖帳卦詵恐脅懷雒?,也不許兒子出大門亂跑,只管跟著她在房中安心讀書。所以周恩來后來又說:“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繼承來的?!保?946年9月李勃曼采訪)
當然,管教嚴格的陳氏并非阻止孩子的天性,讀書之余,陳氏也允許周恩來到院子里和周家其他幾房的小兄弟小姐妹們一起玩耍。許多年后,留學日本的周恩來曾深情地回憶過自己這段童年的生活:
“一九一八年二月十三日……想起從前十幾年前的事情,一家子好好的全住在淮城。那時候幾位伯伯都在家里,就是有在外頭做事的,家眷也都是在淮城。眾位伯伯跟前的哥哥、弟弟、姊姊、妹妹,全都是在一個門里頭,每天在一起玩兒,有時候惱了,有時候好了,說不盡的好處?!?/EM> (《周恩來早期文集》之《旅日日記》)
那時,還有年齡與周恩來相仿卻大了他一輩的小表叔樊明武、小表姑樊明馨也和大家在一起玩耍。在表姑樊明馨的記憶中:“總理小時候梳頭,頭頂上束一個朝天的揪揪,腦后還拖了一條小辮子,像年畫上的小孩那樣?!?/P>
除了幾位伯父及他們的家眷,那時的周家還有不少親戚,如周恩來的姑姑姑父、舅舅表叔等,他們經?;岬芥飴硐錮醋叨?;家中也還有幾個仆人:做飯的廚師,打掃衛生的傭人,就連周恩來的祖父生前的長隨,在老爺去世后也依舊住在周家前院的門房不曾離開。無論是舅舅、表叔,還是家中的仆人,大家都喜歡自幼失怙(失去嗣父)卻又聰明懂事的小恩來,小恩來也喜歡找他們玩,纏著他們給自己講故事?!壩資畢參毆適?,凡有人能語余以奇聞者,輒繞膝不去,終日聽之不倦?!保ā噸芏骼叢縉諼募分渡溲粢渚傘罰┒源?,陳氏倒也從不攔著,兒子求知欲那樣強,在她看來,除了四書五經等必修的儒家經典之外,聽故事倒也不失為一項幫助兒子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的好辦法。在周恩來聽到的故事當中,有一個故事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故事是說有一戶人家的老仆人,他做事勤勉、誠實可靠,又記憶力超強。家中凡米鹽瑣事,主人委托他,他必能全部辦理妥帖且賬目絲毫無差。一日,主人交他保管600貫錢于柜中,由他做日???,他事后經過核查,發現主人多給了400貫,便立即如實相報,絕不貪污。周恩來始終將這個故事記在心中,多年后,周恩來在南開中學念書時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射陽憶舊》,介紹了這位令人尊敬的老仆人。16歲的周恩來并因此發出感嘆曰:“某仆安在!吾將公之天下,使四萬萬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負所托也?!保ā噸芏骼叢縉諼募罰?/P>
周恩來雖然過繼給了他的小嬸陳氏,但陳氏帶著他始終跟著嫂子即周恩來的生母萬氏一起生活,他的成長也始終沒有離開過萬氏的視線。周恩來曾對侄子侄女回憶說:“我們的媽媽(萬氏)是個貴族子女,小姐。外祖父最喜歡她,她從小開朗,不像閨秀,不肯纏足。外祖父常帶著她到處跑,參加各種活動,所以她很會應酬。到十一、二歲才纏足?!保?964年8月周恩來語)又說:“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保?946年9月李勃曼采訪)
周恩來的祖父周起魁生前曾代理過江蘇“安東、阜寧、桃源等縣知縣,海州直隸州知州”(1897年周嵩堯中舉資料),海州直隸州知州是周起魁捐的候補知州銜。在周恩來1歲左右,周起魁還未補上知州一任便病逝了。周恩來的四伯父周貽賡(胞伯)擔起了養家的責任。然而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錢谷師爺,收入也不高。周恩來的父親周劭綱則因學師爺未成,只能做一個文書,每月收入只夠養活自己。周恩來的八叔周貽奎(胞叔)雙腿殘疾,不能工作。從此,周家家境便日趨衰落。而在淮安駙馬巷,照料和安排全家人生活的重擔就壓在了周恩來的生母萬氏的身上。面對越來越困難的經濟狀況,萬氏不得不一改過去的大手大腳,開始精打細算過日子,有時還要去典當行典當一些衣物首飾,或者去親戚家借錢,童年的周恩來看到了生母的辛勞和愁苦。
1904年秋天,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和嗣母陳氏帶著6歲半的他和兩個弟弟從淮安遷往淮陰清江浦,住進了外婆家隔壁一個叫陳家花園的房子里。住進陳家花園后,萬氏給周恩來和小他一歲的弟弟周恩溥請來了私塾先生,在周恩來的努力爭取下,他的兩個表妹萬懷芝和萬貞也高興地加入了這個讀書班。然而,私塾先生所教的內容早已滿足不了學習進展神速的周恩來了。于是,當同在一間教室里學習的表妹們還在念方塊字的時候,陳氏已經給兒子找來小說讓他看了。周恩來后來回憶道:“從八歲到十歲(虛歲),我已開始讀小說。我讀的第一部小說是《西游記》,后來又讀了《鏡花緣》、《水滸傳》和《紅樓夢》?!保?946年9月李勃曼采訪)又說:“我的知識都是從看小說得來的知識,我母親總是讓我看小說?!保?964年8月周恩來語)
兒子是陳氏生命的全部寄托和精神依靠,為了照顧年幼的周恩來,陳氏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1946年,周恩來在重慶和南京兩次接受記者采訪時,都特別提到了陳氏母親對他的教育:“自己的母親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她知道怎樣使自己的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保?946年9月李勃曼采訪)又說:“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保?946年5月曾敏之采訪)
在淮陰,周恩來的生母萬氏依然要為全家的生活操勞和發愁。就在周恩來一家遷到淮陰的第二年開春,他的四伯周貽賡和父親周劭綱都外出工作,患病的八叔周貽奎一家也遷來淮陰。萬氏的壓力更加沉重。家中的積蓄越來越少,官家的面子卻還要掙著,每遇到親戚間的婚喪嫁娶、生辰忌日等,即使去借錢、去典當,也要給人家送上一份禮。有時萬氏還會帶著周恩來跟她一起去借錢,去典當行。這讓周恩來從小便體味了世間冷暖,懂得了生活的艱辛。他后來批評道:“破落下來還要裝門面,我最看不慣?!保?964年8月周恩來語)
生活的艱難與勞累終于壓垮了一向爽朗而又要強的萬氏。1907年秋,周恩來9歲半時,他的生母萬氏去世了?!澳蓋自諶逅曄奔椿擠勿於?。原因是我家在祖父去世后,每況愈下,母親因操勞過度成疾?!保?946年9月李勃曼采訪)
自從生母萬氏去世后,周恩來便接手了她的工作,開始管家和照顧兩個弟弟了?!拔沂曄凰輳ㄐ樗輳┛嫉奔?,照管家里的柴米油鹽,外出應酬,在這方面給了我一些鍛煉?!保?946年9月李勃曼采訪)周恩來的三弟周恩壽(同宇)也曾回憶說:“總理9歲當家,一切管理的井井有條?!?/P>
這一切或許也是陳氏的安排,因為陳氏也患上了肺結核。她感到自己來日無多,應該讓兒子早些鍛煉生活的技能,對兒子的能力她是有信心的?!八ㄉ福┧籃?,十一嬸(陳氏)對我說:‘我也活不長了?!瘓靡菜懶??!保?964年8月周恩來語)陳氏去世的時間是1908年的夏天?!笆ツ蓋錐運淙皇且恢執蚧?,但他想到母親的美德,生前期望他向學上進的殷切,卻也鼓勵他挺胸做人的勇氣?!保?946年5月曾敏之采訪)
兩位母親在艱難的環境下共同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撫養3個小兄弟的情景,永遠定格在周恩來的內心深處,他十分敬重也十分懷念自己的兩個母親。
1918年1月2日,留學日本的周恩來在日記中曾專門提到他的嗣母陳氏:“我把帶來的母親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念了幾遍,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里非常的難受,那眼淚忍不住的要流下來。計算母親寫詩的年月,離現在整整的二十六年,那時候母親才十五歲,還在外婆家呢。想起來時光容易,墨?;褂?,母親已去世十年了。不知還想著有我這兒子沒有?”3月20日的日記中又記起母親:“晚歸自習,偶思及家事,想亡母,不能成眠?!薄耙拍檀?,音容久杳。傷哉!”暑假里,周恩來回國探親。8月21日這天,他前往北京的江蘇義園拜祭朋友母親的陵墓,他在日記中寫道:“是日為葉母去世百日,又屆陰歷十五緒懷節義,悲概無極,聯想吾母,傷心不已?!?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