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江革命烈士陵園紀念碑前,程祖全整理掃墓者敬獻的花圈。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楊敏攝

程紹光全家福。(受訪者供圖)

程紹光(右一)生前給小學生介紹革命歷史(2006年9月9日攝)。

2006年9月14日,程祖全(左)和父親程紹光打理紅軍烈士墓。

程祖全在擦拭紅軍烈士墓碑。

程祖全和妻子帶著孫女打掃和整理文物陳列室。
核心提示
4月6日,本報在一版刊登了《父子接力69年為烈士守墓》的新聞,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記者近日又赴黔江,采訪了69年來,程祖全一家接力守墓的感人故事:丈夫參戰妻子守墓、父親去世兒子守墓、父母忙碌女兒守墓……
4月9日,清明節雖已過,但仍有不少市民來到黔江區烈士陵園敬獻花圈,緬懷革命先烈。
“請不要喧嘩嬉笑!這里是莊嚴肅穆的地方?!背套嬡纖嗟貌蝗萆塘?,現場頓時安靜了下來。程祖全站在烈士碑前,指著碑后的陵墓,又一次講起了先烈的故事,“22位先烈絕大多數都沒有名字,很多人犧牲時不到20歲……”
從1949年起,程祖全的父親程紹光就為這22位先烈守墓58年。2007年程紹光去世后,程祖全牢記父親遺囑,和妻女守護烈士陵園也有11年了。
程祖全說,他會像父親一樣,守候烈士墓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然后再完全交給自己的下一代。
程家與這22位先烈,有著怎樣的情緣?為啥他們甘守清貧,也要堅持接力守墓。4月9日下午,重慶日報記者前往黔江區,對程祖全一家接力守墓的故事進行了深入采訪——
孤兒當上守墓人
站在三元宮,可以俯瞰整個黔江新城。1949年,這里還是一片荊棘叢生的茅草地,26歲的程紹光就住在三元宮半山腰,與山頂相距不到100米。
當年11月,黔江縣解放后,縣里把在全縣各地犧牲的22位烈士陸續遷到三元宮集中安葬,并建起了烈士墓地,安排程紹光義務看管,每月2元補助。他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當時就覺得住在附近,看管方便,也沒覺得責任有多重大?!倍嗄旰?,程紹光告訴兒女們,接到這個任務時,他覺得很平常,以為就是掃掃地、壘壘土。他說,這些烈士都沒得姓名,好多人犧牲時還不到20歲,之前安葬時連棺材和像樣的衣服都沒有,讓他詫異的是,這些烈士搬遷到三元宮下葬時,當地老人們竟然紛紛捐出了自己的棺材,很多村民自發挖坑埋土、運送遺骸,就像安葬自己親人那樣賣力。
賀龍曾四次到過黔江水市鎮水車坪,率領紅三軍在馬喇湖、大路壩等地戰斗過,解放黔江時,灣塘之戰異常激烈,好多解放軍戰士在此犧牲。在守墓的過程中,程紹光先后走訪了這些地方,拜訪了那些經歷過戰斗的軍人和群眾。
“了解越多越欽佩、敬仰他們!”程紹光告訴家人,紅軍戰士為了革命,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奉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眼看戰爭就要結束,美好生活就要到來,他們卻倒下了。在他眼里,這些陵墓再不是孤獨、清冷的石頭、土堆,“他們是我們窮苦百姓的親人、恩人吶!”
對舊社會和新中國的生活,程紹光是有深切體會的。他8歲時,父母就先后去世,作為孤兒,程紹光飽嘗了舊社會的苦難,也在對比中感受到新中國的溫暖。
“做人要懂得感恩?!背躺芄饉?,自己一個孤兒,能結婚生子、安居樂業,在舊社會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新中國,這一切變成了現實。他說,這些都是先烈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現在,他們長眠于此,自己就要好好地為他們守墓。
先烈教他上戰場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新生的中國再次面臨戰爭威脅?!翱姑澇?、保家衛國”一時成為熱血青年的選擇。
后來,程紹光的妻子羅素香告訴兒女們,那段時間,程紹光總是聽廣播,沒事的時候他就呆在烈士墓大半天,有時深更半夜還在那里轉悠。
程紹光向妻子說出了自己想報名參加志愿軍的念頭。那時,夫妻倆已經有了大女兒、大兒子。一年多來,羅素香跟著丈夫在烈士墓打理,越來越明白戰爭的殘酷,何況聽說美國人的飛機、大炮厲害得很。她問丈夫:“子彈是不長眼睛的,你不要我們娘仨了?”
是啊,程紹光一個孤兒活了27歲,還娶了老婆、有了孩子,分了田地、有了飯吃,這日子越來越好過、越來越有盼頭,他何嘗舍得這個家??!
“侵略者可不讓我們好好過呢?!背躺芄庵缸瘧淶牧昴箍計拮?,是這些烈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換來的新生活,如果大家都不站出來保家衛國,剛剛到手的一切又會被戰火奪走,到時,更多的家庭將流離失所,“這些年輕的生命,什么都沒留下,連名字都沒一個。相比他們,我還有你和孩子們!”
羅素香沒想到,大字不識一個的丈夫,守墓一年多卻能講出這么多大道理,雖然心中不舍,她還是被丈夫的一席話說動了。1951年,程紹光參加志愿軍赴朝作戰,把看管烈士墓的任務交給了妻子。
程紹光走后,羅素香帶著兩個孩子接過了守墓的擔子。大女兒程祖媛說,母親帶著他們去墓地除草,時常碰到大蛇出沒,很嚇人,最提心吊膽的是,看著這些墳墓,他們就會不由自主想到前線的程紹光,“母親經常在烈士墓前發呆,好幾次看到她悄悄抽泣、抹淚?!?/P>
“誰不想老婆、想孩子??!”多少年后,程紹光回憶起當初決心赴朝作戰的往事時說,守墓一年多,尋訪先烈足跡,他們的英雄事跡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國哪有家?有了國就要?;に?!是先烈們教我上戰??!”
一輩子守護英雄
1956年,程紹光帶著軍功章從部隊回到老家,一邊耕種田地,一邊繼續守候烈士的陵墓。到1969年,夫妻倆已先后育有7個孩子,程祖全是最小的兒子。
黔江區城東街道下壩社區黨委書記田昌銀回憶,程紹光每天早上都要帶著掃把到烈士墓打掃清潔,晚上又要去轉一轉,樹葉掉了清掃走,墳頭的石頭滾落又搬回去。遇上雨天,他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扛上鋤頭去挖溝排水,雨過天晴又忙著將滑塌的墳頭重新修繕。程祖全回憶,每到此時,父親就一邊安排他們搬石頭、除雜草,一邊給他們講述先烈們的故事。
程紹光告訴孩子們,他年少的時候就有一手理發技藝,到了部隊就被安排給戰友理發。白天理發,晚上就去“摸夜螺絲(抓美國兵)”。
|